人生三層樓~人生莫要上錯樓
2011/07/31 18:55:05 瀏覽169|回應3|推薦21 最近讀到豐子愷先生關於人生“三層樓”的說法,頗有感觸。細想,真就是這麼回事,沒有比這更好的“生之真義”了。文章節錄於下:
1942年10月18日,豐子愷先生正在遵義旅寓【星漢樓】裡收拾東西,準備遷往重慶,突然接到弘一法師在泉州圓寂的消息。他放下手中活計,坐到窗下,靜坐數十分鐘,發願為法師造像一百尊,擬定到重慶後即動筆。
次後,在他餘生三十多年中,他沒有一刻忘記過弘一法師。他回憶起法師一次到豐家,豐子愷先生請法師坐在籐椅上,法師先把椅子輕輕搖搖,然後才慢慢坐下去。以後見他每次都如此,就問他緣由。法師說:「這格子裡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子伏著,空然坐下去,會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好讓它們避開。」一般人對這種行為也許會發笑吧!可是豐子愷先生卻從中看出了弘一法師做人十分認真的精神。他說:
「李先生不是《走投無路,遁入空門》的,是為了人生根本問題而做和尚 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有感于眾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
豐子愷先生通過對弘一法師的回憶,總結出人生的真諦: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父,這樣的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佔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託於文藝的創作欣賞。這樣的人,在世界也很多,即所謂的‘知識份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我雖用三層樓為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得到第三層。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三層,並不需要在第二層勾留。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也不住,一口氣跑上三層樓。不過我們的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師的‘人生欲’非常之強!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他早年對母盡孝,對妻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揮多方面的天才,便是遷居在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于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出家、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
根據這三層樓的觀點。豐子愷先生又說到藝術:
「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近。二層樓的扶梯的最後頂點就是三層樓……藝術家看見花笑,聽見鳥語,舉杯邀明月,開門迎白雲,能把自然當作人看,能化無情為有情,這便是‘物我一體、諸相非相’的佛教真諦了。故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通。最高藝術家有言:《無聲之詩無一字,無形之畫無一筆。》可知吟詩描畫,平平仄仄、紅紅綠綠,原不過是刁蟲小技,藝術的皮毛而已。藝術的精神正是宗教的。古人云:《文章一小技,於道未為尊。》又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 ……宗教於藝術的高下重輕,在此已明示……》
豐子愷由此聯想到自己:「我腳力小,不能追隨弘一法師上三層樓,現在還停留在二層樓上,斤斤於一字一筆的小技,自己覺得很慚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層樓上望望。」
http://blog.udn.com/kbsyn719/5487456
先說一樓。先生說:
「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樣的人在世間佔大多數。」
先生是很理想化的。想住上一樓的人確實是“大多數”,但在現實生活中“片瓦皆無”的還有一個很龐大的群體。他們只好借住在地下室裡、“蟻穴”裡、窩棚裡,甚至棲息在橋洞下或流落街頭。那種“錦衣玉食”的人生“樓房”對於他們來說,還只是一個美妙的童話,更可慮的是,他們的後代也可能難以拿到“產權證明”。
再說二樓。先生說:
「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這裡。這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的‘知識份子’、‘學者’、‘藝術家’。」
現實狀況是,某些所謂的知識份子、學者、藝術家,是冒牌的,他們本不應入住二樓但卻鳩占鵲巢了。
最後說三樓。先生說:
「還有一種人腳力好,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精神還不夠,還要探求人生的究竟,在他們看來,財產名譽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
豐子愷先生給三樓居民生活的定義是“宗教”。先生沒有把搞政治的官員歸類,我認為不妨把他們也算作“宗教”的,因為他們是公僕,他們的“宗教”就是為人民謀幸福,財產和名譽對他們而言是次要的;他們也是人民的管家,人民把全社會的人力物力資源都交給他們去配置,所以他們必須恪守“宗教”要義,即杜絕一切私心雜念。但現實狀況令人沮喪,住在三樓的居民中真正“探求人生的究竟”並探求出了些個子午卯酉的人,雖前有古人,卻後無來者,怎不叫人愴然!而“公僕”中的好多人,徹頭徹尾背叛了“教義”,變成了“掠食者”。更大的危險,是他們利用手中的配置權,打亂了居民入住“樓層”的正常秩序,不是按才能和貢獻各得其所,而是拍腦袋隨意簽發“房產證”,於是宵小之徒也可更上層樓,而自己,住了“三樓”超標房間不算,還為自己建起一棟棟“別墅”(如各類學術頭銜和文學藝術獎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想,豐子愷先生設想的三層樓”中的居民一定是可以上下流動的。但目前的情況是,各樓層居民有日趨固化的危險。所謂流動,一是相互經常走動,互為芳鄰,其樂融融,但現在幾乎是老死不相往來;二是“戶主”可以而且是必須能上能下,一樓的可以升上三樓,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反之亦然。
豐子愷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和教育家。在他生活的年代(1898-1975)國家還沒有能力構建足夠的“三層樓”實現居者有其屋,他的設想還只是張藍圖。現在不同了,只要願意,就可以建造起滿足供應的“樓房”。關鍵是必須建立健全這樣一種機制:憑才能和努力入住相應樓層並可以經常流動和隨時調換而不是仰仗他人“分配”並被固化,或被騙取。否則,即使建起廣廈千萬間,也不可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然,各人也要把握好自己,切莫上錯樓層。
說到底,是一個如何保障人的自由發展和自由選擇的問題。
出處: 人生三層樓~人生莫要上錯樓 - 笑熬漿糊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kbsyn719/5487456#ixzz1W3NEpCYN
- Aug 25 Thu 2011 23:07
人生三層樓~人生莫要上錯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